乌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境内,保护区总面积26186.65 hm2,地域宽广,植被丰富。昭通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与乌蒙山管护局建立了长期合作,成立了乌蒙山国家级植物资源科考小组,对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进行考察。此次科学考察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保护区内种子植物中的种类及分布,特别是国家保护植物的种类及分布位置,其中木本植物要达到70%以上,草本植物要不低于30%的种类;调查保护区里新的植物种类及分布情况;当地居民对种木使用情况;采集种质植物制作成标本和图片。从而为保护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规划,及开展植物种类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详实的资料。同时充分发挥保护区管护局与地方高效合作的目的,为昭通学院师生提供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开展合作研究,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三农新人才。

此次种质资源调查共分为两组(由桑正林老师和田虹老师负责带队),分别于三江口片区和罗汉坝片区、海子坪片区和小草坝片区进行野外调查。桑正林老师组负责海子坪和小草坝,海子坪有最大的天然毛竹林群落分布,小草坝则是我国优质天麻的原生地和模式标本产地。田虹老师组负责三江口和罗汉坝,三江口片区有我国特有珍稀濒危保护竹——筇竹,当地居民也称之为罗汉竹。除此之外,也有大量珙桐分布,珙桐是中国现存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之一,是植物界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田虹老师小队还有张永至老师和参与实践的学生唐金艳、吕高培、唐梦洁、曾鹏、龚禹丹及当地片区护林员。负责三江口片区和罗汉坝片区的植物科考,2020年7月17日出发前往大关罗汉坝(第一站),24日奔赴三江口(第二站),8月3日回到学校,圆满了历时20天的植物科考。
田虹所带的队伍走过最远的路(早上8点进山,晚上7点仍未走出大山),爬过最陡的坡(近笔直,攀援而上),踏过最稀的泥塘……,烈日当空时,每个人的脸都被晒得通红;小雨朦胧时,雨水混杂着额头的汗水毫不客气的滴落在地,每走一步,都能留下它们的痕迹。因为常年没有人居住行走,毒蛇蚂蟥遍布,当毒蛇从脚下经过蚂蟥遍布水鞋时,会有止不住的尖叫,虽然有惊吓,更多的是惊喜: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收获颇多,见到了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珍稀植物红豆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二级保护植物木瓜红,水青树,福建柏,三级保护植物筇竹,稀有植物水晶兰,毛萼山珊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虾脊兰等等各种各样的。



每次进山就是一整天,虽然每个队员都负重前行,但是没有一个队员唉声叹气,抱怨山路的凹凸不平,太阳雨水的毫不留情,毒蛇蚂蟥的恐怖骚扰。陡坡泥塘中队友伸出的温暖的手,口渴肚子饿时递来的水与食物……都是化解疲劳的有力‘武器’。其中最值得学习的是张永至老师,即使之前腿部受伤(还未完全痊愈),还是坚持每天拄着木棍带领队员们上下山,带领队员们完成任务,即使腿不舒服也默默的自己一个人承受着。有着张老师的带领每个人都有了前进的动力。
7月19日晚,在护林员巡逻点,站长做了顿纯天然的丰盛的晚餐:菜是现摘的,笋是山间的,鸡是放养的,极度疲劳的小组成员们在美食面前立刻精神起来。7月20日,在美丽的罗汉坝水库旁,片区站长亲手包了饺子,盛情款待了小队成员。第一次采集途中有热腾腾的午餐而不是又干又硬的干粮食物是有滋有味的,人儿是有情有爱的,此行累但快乐。
晚上回到住宿处,田虹老师带领全体成员观察白天采集到的植物、鉴定植物种类。余闲时间队员们会一起翻看照片、谈论当天的惊险与惊喜。队员们彼此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好,分工越来越明确,办事效率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有默契,艰难而危险的科考生活怎么能少了这样的队友呢?


累并快乐着,呼吸过最新鲜的空气,见过最清澈的湖水,抱过几百年的大树,看过山崖下的云雾缭绕,尝过甘甜的白水煮土豆,感谢护林员的艰辛与奉献,这样的经历在每个人的心里面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一个不一样的、难忘的经历。
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所收获,老师的悉心教导,丰富了每个队员的知识,每一段艰辛的路程,每一次坚持下来的汗水都使队员们面对生活更加坚强,能克服心里面那个矫作的自己,成为一个坚持不懈,能吃苦耐劳的自己。在日后的生活中,相信他们会不断克服困困难,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强大、更加自信。